Cell的自噬外泌體研究都怎么設計體內實驗?
撰寫: 花博 來源:小張聊科研平臺的“ 課題指南針”*,*搜索“ 課題指南針”即可關注/掃描關注見文末
#國自然# #科研熱點# #課題思路#
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上次給大家講解的這篇Cell(可能也已經忘了):
原文鏈接:
整體的思路是這樣的:
但是里面還是有不少小細節值得細品。上次給大家講了體外實驗驗證分子機制部分,這次再來分析分析剩下的研究內容。(忘了上次說了什么,請戳:Cell文獻解讀丨囊括非經典自噬、外泌體的頂刊非腫瘤研究思路(上))
番外:舉一反三,由C9ORF72亞型推及到大部分ALS
如果是別的期刊文章,體外實驗做到這里就差不多了。但是Cell的文章可不行。個例→普適才是真正的臨床意義之所在。ALS在患者中有許多不同的亞型,除了文中重點關注的C9ORF72型外,還有TDP-43突變型、FUS突變型以及未見已知ALS突變位點的散發型。
于是作者挑選了8例散發性(sALS)、TDP- 43G298S、兩例FUS突變型患者來源的細胞并進行iMN誘導,重復之前的實驗,即對AP、ASO處理前后TDP-43的核/質定位、神經元死亡風險率進行了檢測,結果與之前體外實驗獲得的一致(A-G)。(詳見“Cell文獻解讀丨囊括非經典自噬、外泌體的頂刊非腫瘤研究思路(上)”)
其次,為了檢測運動神經元的功能,作者還在果蠅體內對Pikfyve進行RNAi干擾以及TDPG-43298S突變,并用AP處理后進行幼蟲翻轉實驗,結果證明降低Pikfyve和AP處理確實能提升或恢復運動神經元功能,由此完成異種體內實驗(H,I)。
體內實驗
大家可能也知道,高水平論文,尤其是頂刊級別中的動物模型,通?;蚓庉嬓∈笫菢伺洌R姷幕蚓庉嬓∈笥蠧re-Loxp系統和CRISPR/Cas9系統兩種,復雜的甚至還用到特殊品系,商品化基因編輯鼠進行二次編輯,比如常見的人源化小鼠。
這篇Cell也不例外。文中體內實驗用到的小鼠有:
Pikfyve+/+:表達Pikfyve的純合小鼠
Pikfyve+/-:Pikfyve基因敲除雜合小鼠(Cre-Loxp系統)
Pikfyve ASO:Pikfyve反義寡核苷酸抑制小鼠
TDP-43 Tg/Tg:TDP-43轉基因小鼠(TAR4/4 Thy*::TDP-43)
AAV-(GR)*00:大腦皮質細胞含GFP+/poly(GR)+的小鼠
當然還有作為對照的WT小鼠。
通過對這些小鼠的雜交,實現體內的功能挽救實驗。
*. 首先檢測對小鼠運動功能的影響
不同功能挽救用以檢測的指標類似:自噬標志物OPTN的表達、小鼠步態缺陷打分(行為學實驗)和小鼠生存期。
第一個功能挽救是在過表達TDP-43基礎上50%抑制Pikfyve(雜合突變)。結果表明抑制Pikfyve后小鼠運動功能和生存期顯著提升(A-C)。
第二個是過表達TDP-43基礎上通過ASO抑制Pikfyve,結果和上述類似,就不贅述。還有一個處理是過表達TDP-43基礎上ASO抑制Pikfyve,再使用外泌體抑制劑GW48*9,于是表型回復到過表達TDP-43水平(D-G)。
最后通過AAV-(GR)*00構建的ASO疾病模型。同時使用ASO抑制Pikfyve,結果與之前一致,小鼠運動功能和生存期都得到顯著提高(H,I)。
2. 其次檢測對小鼠疾病病理和神經再生的影響
回顧一下之前的結果,ALS神經元主要的病理特征是pTDP-43在細胞質中錯誤定位,形成斑點;而C9ORF72產生的poly(GR)+等也會異常聚集。因此,體內實驗同樣需要檢測類似病理指標的情況。
使用免疫熒光染色就能清晰看到TDP-43過表達并ASO抑制Pikfyve,以及同時使用外泌體抑制劑后小鼠脊髓神經元的形態,和TDP43的沉積情況(A-F)。
此外,神經元分泌含pTDP-43蛋白的外泌體是否會被周圍細胞攝取,從而影響周圍細胞功能也是個需要注意的問題。因此檢測了小膠質細胞中的pTDP-43斑點。結果顯示,TDP-43過表達+Pikfyve ASO小鼠的小膠質細胞確實含有更多的pTDP-43斑點,但并未影響其形態和功能(G,H,I,J)。
為了觀察抑制Pikfyve更長期的作用(因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與年齡有關),作者還引入了TDP-43表達量較低的TAR4小鼠并與Pikfyve+/-小鼠雜交,獲得發病時間較晚的小鼠疾病模型。
同樣檢測pTDP-43相關指標,結果表明抑制Pikfyve也能減少斑點的積累,且大腹角神經元數量回復。在AAV-(GR)*00小鼠中獲得一致結果(K-P)。
總結
到這里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結束了。梳理一下,文章的亮點主要有以下幾處:
*. 小分子抑制劑的提前篩選,奠定重要的臨床意義;
2. 符合邏輯的多次篩選和錯誤選項排除避免套路化,呈現創新機制;
3. 多種基因編輯小鼠品系的構建為體內完整的功能挽救實驗創造條件;
4. 除了神經元自身,還考慮到外泌體對周圍細胞的影響,設計嚴謹。
本研究還缺些什么?
人無完人,研究論文也不可能盡善盡美。盡管本文的前期篩選基礎成熟,機制分析邏輯嚴謹,實驗設計全面,但仍然有一些“GAP”并沒有填上。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:PIKFYVE抑制劑和驅動自噬內含體形成之間的直接作用始終沒有闡明。
作者在文章開頭就說明了PIKFYVE的功能是將PI3P轉化為PI(3,5)P2(磷脂酰肌醇-3,5-二磷酸),且該物質調控囊泡融合。然而,“囊泡融合”與“啟動pTDP-43周圍形成自噬內含體”仍然不是一回事。pTDP-43究竟如何被識別?又是如何受到PI(3,5)P2的影響?這些部分可能還得留到今后被解答。
02*yin.com/s/l0dNjfR4RDjvOsftz_3zyQ